行业数据基础好,排放规模占比较大,未来将逐步打破地域限制,建立统一公开的全国市场
●当前,我国试点的7个碳交易市场中更多的碳排放权交易是通过企业与企业私下商谈、交易,零散交易导致碳价波动过大。与此同时,由于法律体系和市场监管不健全,市场缺乏活力,存在配额超发、进入碳交易市场的企业很少、交易零散、交易成本高等问题。
◆中国环境报记者 刘晓星
市场期待已久的“那只靴子”终于落地了——国家发改委近日印发《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案(发电行业)》(以下简称《方案》),并就落实《方案》任务要求,推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作动员部署。由此,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完成总体设计,备受市场关注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正式启动。
《方案》得以公布是一个积极的信号,但关于碳市场改革顶层设计的讨论并未结束。我国需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在经过几年的碳排放交易试点后,信息披露制度如何完善等一系列问题,都在等待行业共同思考和破解。
发电行业数据最完整,碳排放的规模占比也较大,1700多家电力企业的碳排放总量达30多亿吨
为何以电力行业为突破口?
此次公布的《方案》以发电行业为突破口,率先启动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分阶段稳步推行碳市场建设,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阶段我国碳市场建设的指导性文件。
“这一《方案》是完成了我国碳市场建设的总体设计,并开始了碳市场的全面推进阶段。”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勇说。
碳市场为何以电力行业为突破口?张勇表示,碳排放交易市场是从8个高耗能行业开始进行准备,在准备过程当中,发电行业现在是最具条件,它的数据最完整,同时碳排放的规模占比也较大,大体1700多家电力企业的碳排放总量达到30多亿吨。
“仅发电一个行业,我们的碳市场交易规模都将超过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包括欧盟的碳市场总体规模。”张勇说。
他介绍说,《方案》提出了碳排放监测、报告、核查制度,重点排放单位的配额管理制度及市场交易的相关制度3个方面的制度建设;同时,进行碳排放的数据报送系统、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碳排放权交易系统及结算系统等4个支撑系统的建设。
“我们想从发电行业开始,尽快将以上的3个制度和4个支撑系统尽快建立完善起来,再进行系统的测试,在测试的基础上开始真正的货币交易。”张勇说。
碳排放交易受区域限制多,应促进形成规模市场,以较低的成本做强国内市场,继而接轨国际碳交易市场
建立统一公开市场是目标
在采访中,业内专家都表达了这样一个担忧,我国虽然每个试点地区项目采用国际公认的温室气体统计和报告框架,每个碳交易试点地区运行发展也类似,但每个试点地区的体系方法略有不同,试点区域的项目相互衔接或规模扩大到国家层面可能存在一定困难。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指出,碳排放交易受区域限制多。当前,我国目前试点的7个碳交易市场中更多的碳排放权交易是通过企业与企业私下商谈、交易,零散交易导致碳价波动过大。与此同时,由于法律体系和市场监管不健全,市场缺乏活力,存在配额超发、进入碳交易市场的企业很少、交易零散、交易成本高等问题。
“建立统一公开的全国碳交易市场有利于打破市场分散、区域局限封闭的劣势,促进形成规模市场,以较低的成本做强国内市场,继而接轨国际碳交易市场。”他说。
不久前,河北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与北京环境交易所有限公司在北京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以市场为导向,探索环境能源权益跨区域有序流动的新模式。
在碳排放权交易业务上,北京环境交易所有限公司将结合自身成熟的经验与优势,为河北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提供碳排放权交易相关的技术支撑,包括交易规则的制定和交易系统的建设等。
业内人士表示,这一创新性的举措对于开展跨区域碳排放权交易、建设区域性碳市场具有积极的意义。
有关交易价格、交易量等信息披露方式、披露程序尤为重要,信息披露还将有助于企业制定长期发展战略
加强信息披露 构建信用机制
一些地区在经过碳排放交易试点后,在法律层面和机制建设中也发现了一些不足。在采访中,业内专家一致提出信息披露制度的重要性。信息披露对交易市场影响巨大,因此如何规范、明确信息披露方式、披露内容以及披露程序等,尤其是有关交易价格、交易量等重要信息应规定具体的披露程序和披露方式等成为亟待关注的问题。
对此,中国市场学会理事张锐表示,虽然经历了试点,但并不等于我国碳市场的信用机制已经建立起来。“特别是碳排放量可作为构成碳配额分配的最主要依据,但此前其数据来源是企业自计自报,这就涉及到数据的真实性管理问题,不仅关系到碳排放总量的确定及配额指标的配给,还会对碳价形成影响,甚至扭曲市场定价机制。”
以发电行业为例,《方案》规定,初期市场交易主体为“年度排放达到2.6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综合能源消费量约1万吨标准煤)及以上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
据初步分析,将有1700家左右的火电企业纳入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这些企业涉及排放二氧化碳超过30亿吨,占全国碳排放量的1/3。
《方案》规定的大量碳排放企业,都是需要有长期发展战略的大企业,如果企业公开温室气体排放信息,将有助于企业依据政策信号来制定自己的长期发展战略。信息公开还有助于碳市场制度的建设,能让政府和公众共同去监督和监控,使企业自愿或被强制履行基本职责。
除了被纳入国碳排放交易体系的大发电企业外,排放量在全国碳市场准入门槛以下的发电企业,以及其他行业的排放企业,根据各地方试点的覆盖要求,仍接受试点碳市场的管理。
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说,纳入试点市场的其他行业企业也应建立相应的碳信息披露制度,这样才能更好地与国家和国际碳市场对接。
其实,在2017年全国两会期间,吕忠梅代表和杨敏德委员等都就碳市场信息披露的议题分别提出了议案和提案,提出了要“研究论证碳排放监测、报告与核查等相关信息的公开范围、内容,形成有效的社会监督等”。
马军等建议,为确保全国碳市场能切实实现更优成本的减排目的,相关主管部门应从企业已提交的已有信息开始,尽快提出对碳市场相关信息披露的强制要求,通过社会监督推动其机制完善和数据质量的提升。
“无论从交易原理,还是从确保碳市场有效运行的需要看,碳排放信息披露机制都必不可少。”马军说,各种碳金融产品的推出和销售,也应建立在信息公开的基础上。只有及时全面地公布所有排放数据信息,方可增强透明度,从而做出真伪甄别与纠偏。
来源:中国环境报
主办单位:江苏环境保护产业协会 电话:(025)86618294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新城科技园广聚路31号安科大厦B楼503
苏ICP备10001599号-15